或将到底是什么意思?一词背后的法律玄机你真的懂吗?
你有没有在合同、公告、判决书里经常看到“或将”这两个字?“若甲方未按时付款,乙方或将解除合同。”听起来似乎挺正式,但细品又有点模糊——这“或将”到底是个啥意思?是“一定会”?还是“可能不会”?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,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词,到底藏着多少法律的门道。
咱得把“或将”拆开来看。“或”也许”“可能”的意思,表示一种不确定性;“将”则指向未来,表示动作还没发生,合起来,“或将”未来有可能会做某事”,但它并不等于承诺或必然结果,它更像是一句留有余地的表达,常见于法律文书、政策文件或合同条款中,用来避免绝对化表述,保留操作弹性。
举个例子,政府发布一份文件说:“未来三年内,或将试点推行新的税收政策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:我们正在考虑,但还没定,也可能推,也可能不推,这种措辞,既传递了可能性,又避免了过早承诺带来的法律风险。
在合同里,“或将”更是一个“缓冲带”。“如遇不可抗力,甲方或将延期履行义务。”这里用了“或将”,说明延期不是自动触发的,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。如果换成“将”或“必须”,那法律后果就完全不同了——前者是选择权,后者是义务。
“或将”本质上是一种不确定性表达,法律上称之为“或然性条款”,它不构成明确承诺,也不产生强制履行的义务,但注意!虽然它不强制,可一旦用了,也不能随便反悔,你在合同里写“公司或将给予员工年终奖”,虽然不是必须发,但如果年年都发,员工形成了合理期待,突然某年不发,就可能被认定为违反诚信原则,甚至构成变相降薪。
这就引出一个关键点:语言的模糊性不等于法律的免责性,哪怕用了“或将”,也要看上下文、交易习惯和对方的合理预期,法律从来不只看字面,更看背后的实质。
✅ 建议参考:如果你是合同起草方,想保留灵活性,可以用“或将”,但建议配套明确的触发条件或决策机制,“在董事会决议通过后,公司或将启动回购程序。”这样既保留了不确定性,又增加了可预期性。 如果你是合同接收方,看到“或将”,一定要追问:什么情况下会?什么情况下不会?有没有先例?避免未来扯皮。
📚 相关法条参考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142条: “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,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,结合相关条款、行为的性质和目的、习惯以及诚信原则,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。” ——这意味着,哪怕写了“或将”,法院也会结合上下文来判断你到底是不是真想履行。
《民法典》第509条: “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,遵循诚信原则,根据合同的性质、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、协助、保密等义务。” ——即便条款模糊,诚信原则仍可能让你“或将”变成“应将”。
《合同法》司法解释(二)第6条: 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,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,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,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。 ——如果你是企业方,别指望用“或将”就轻松免责。
“或将”不是万能挡箭牌,也不是明确承诺,它是一把双刃剑——用得好,能灵活应对变化;用得不好,反而可能埋下纠纷的雷。在法律世界里,每一个词都有重量,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证据,别小看这两个字,它背后是权利与义务的微妙平衡,下次再看到“或将”,别轻易放过,多问一句:“到底会不会?”毕竟,法律从来不玩文字游戏,它只认事实和逻辑。
模糊的表达,不该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。
或将到底是什么意思?一词背后的法律玄机你真的懂吗?,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,个案情况不同,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。